4054米!塔里木盆地“一趟钻”创纪录

2025-04-05 16:28:49
声明

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本站只提供存储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发展的。

一切儒学问题都是在这一基本模型之内展开的。仁是人的德性的全体,也是人的存在本质,其他各种德性都是仁的不同方面的作用和表现。

4054米!塔里木盆地“一趟钻”创纪录

关键是,如何解释和对待情感问题。但这还不是仁的全部,仁必须继续扩充,对自然界的生命(动植物)也要有同情、关怀与爱护之心。满足情感的需要,是人性的基本内容。实现天人合一境界之人虽然有死生,但可以超死生。对此,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。

仁应当从亲情开始,但决不止于亲情。它不是一般地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,而是解决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什么的问题。李退溪对本然之性和未发之心的论述,不仅说明道德本体是内在的本性,由此确立道德自律的原则,而且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,由此确立人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。

[3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326页。心作为主体范畴,既是作用,又是本体,是备体用,该寂感,贯动静[4]的本来完全之物(朱熹语)[5],既不是只有上截,也不是只有下截,而是贯幽明,通上下,无所不在,不可以方体论也[6]。正因为如此,本体之心也就是本然之性,从主体方面说,本然之性也就是寂然之心、未发之中,静则寂而未发之谓也,动则感而已发之谓也[9]。气质之性发而为七情,而七情之发,则有千差万别,人人不同,表现了人的个体性,李退溪提出四端七情分理气之说,以四端之情主于理或发于本然之性,以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)主于气或发于气质之性,说明人有两种性情,这是对朱熹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。

理学心性论虽然重视人的道德价值及其主体作用,但其终极意义则是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,人性的自我实现就意味着达到了这种境界。按李退溪所说,就是景与意会,天人合一,与趣超妙,清净精微,从容洒落[17],实现最高的美。

4054米!塔里木盆地“一趟钻”创纪录

就必须以践理即实践道德理性原则为主,而不是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主。李退溪从心为理气之合的观点出发,说明性有本然与气质之分,故情有四端与七情之别,但性情与心并非相对为二物,故性为未发,情为已发,都是从心上说的。就是说,心不仅是形而下者,即经验认知之心,而且是形而上者,即自我超越的道德本心。大概言之,以程、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者,从宇宙本体论出发,确定人的本体存在,也就是以自然界的所以然之理为人的所当然之理,并且通过心之体用说,由格物穷理等经验积累进到自我超越的本体认知,即豁然贯通的道德直觉,实现其本体存在。

这既是个体的心,又是宇宙的心,既是经验论的,又是本体论的。心为太极是一个本体论的命题,太极就是人极,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存在。三者之中,仁是核心,诚是基础,乐是目的。[11]未发是从心上说,未发之中是从性上说,其实,中就是心自身的行动准则、无过无不及的本然之性,不是说心是一物,性是一物,因此而有彼也。

他之所以做这种区别,是为了提倡社会群体意识,同时也肯定了人的个体存在和个体意识。所谓心性哲学,实质上是关于人的本体存在的哲学,它是本体论、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统一,它要解决的是关于人的本质、本性以及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样的哲学问题。

4054米!塔里木盆地“一趟钻”创纪录

[17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195页。按李退溪所说,就是破有我之私,廓无我之公[15],实现最高的善。

[6]《李退溪全集》上册,第165页。以上是从理上说,人被看作是道德主体,因而是自然界的主宰。这就是人性的真正实现。承认两种人性、两种意识的存在,这是李退溪心性论的一个重要特色。另方面,未发表现于已发,无已发则无以知其未发,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体用一源。[8] 心不仅是形而上者,而且是形而下者,是有情感、意志和人认识功能的能动的实体存在,经常处在活动之中,但心之所以动,是由于性的存在,还不是外在的作用,而是内在的自我驱动,也就是出于道德实践的自我需要,这种需要是由内在的道德本性所决定的。

本然之性即道德理性,四端之情即道德情感,作为主体意识代表了社会群体利益,是一种群体意识。[13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384页。

按照他的说法,二者既有联系,又有区别,主于理者气随之,主于气者理乘之,但毕竟有理气之别,不可混而为一。弗洛伊德(S. Freud)所说,是指人的本能或本我,被超我的社会道德意识所压抑。

这并不是说,心外无物,心外无理,万事万物各有其理,但物理就是性理,物理被归结为性理,而性理是不能离心而存在的,它就是心之本体。[13] 很清楚,这里的公私之分,就是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区分,并不是善与恶的区分,因此,不应当把私和恶联系起来,一提到私,就说成是万恶之源。

他关于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、四端与七情之说,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。其实,这是把罗钦顺、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说成是朱熹的思想了。要完成道德人格,实现道德人性。事实上,静不离动,寂不离感,但心之所以动、所以感,则是由寂然不动之体为其根源,当其感物而动,则表现为四端之情(四端指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四种道德情感),无不合于本然之性。

但是从气上说,则又有气质之性,气质之性是人的自然本性,它不是从社会道德性说明人的存在,而是从自然素质包括生理需要说明人的存在。[10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176页。

[7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396页。李退溪就是继承、发展了朱熹的这个思想,提出了心性合一的道德主体论。

朱子谓形气属自家体段上便是私有底物,不比道便公共,故谓之私也,亦未便是不好。[8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164页。
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李退溪 心性论 。关于罗钦顺的具体叙述,这里不必讨论,我们所关心的是,李退溪对道心、人心的分析,既坚持了朱熹的观点,同时也突出了主体精神的二重性问题。他在承认人具有绝对普遍的道德本性的同时,也肯定了人的感性的具体存在。故未与物接之前,未发之中,即降生之处,本然之性也。

三者结合起来,就是真、善、美合一的整体境界。[2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93页。

然则,此私字不可谓流于不好之地明矣。[1]《李退溪全集》下册,第330页。

正是这种思想使李退溪把本体论和主体论结合起来,坚持了形而上的心性合一论(成中英教授提出儒家道德本体论是目的论和责任论的统一,这是很有道理的)。气则是具体的感性存在,故有欲而易偏。

  • A+
tag: